秋季,作为寒暑交替的过渡季,伴随着气候由热转凉、由凉转寒的变化。中医讲究“天人相应”,人体的生理状态与自然节律息息相关,因此秋季养生需紧扣季节特点,兼顾饮食、起居、运动与精神调养,同时做好关键防护,才能有效预防疾病、维持身心健康。
秋季养生「三防」,筑牢健康屏障
●防燥:守护津液,滋养肺脏
中医认为,“燥”是秋季的主气,即“秋燥”。肺对干燥最为敏感,秋季燥邪易侵袭肺部,不仅可能引发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等不适,还可能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复发或加重。
应对秋燥需遵循“燥则润之”的原则,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护身体津液,除了多喝温水,还可食用百合、银耳、莲子、南瓜等养阴润肺的食物,从内到外为身体补充水分和养分,缓解干燥带来的影响。
展开剩余74%●防散:收敛肺气,合理饮食
秋季阳气渐收,养生宜“收”不宜“散”,而酸味食物有收敛肺气的作用,因此可适当多吃橘子、柠檬、石榴、番茄、乌梅、葡萄等酸味果蔬。同时要尽量少吃葱、姜、蒜、韭菜等辛味食物,中医认为“辛味通肺”,过量摄入辛味会导致肺气过盛,容易引发上火、便秘等症状,反而不利于秋季养生。
●防寒:规避寒气,保护阳气
随着秋季气温逐渐下降,若不注意保暖,寒气易侵入人体,损伤阳气。日常居家时,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早晚较凉时可适当关窗保暖。此时,不应再过度贪凉,而是应顺应“阴津内蓄,阳气内收”的需要,在气温较低时着薄衣以御寒凉。日常应避免空调或电扇冷风直吹脖子、后背和脚部,这些血管丰富的部位应注意保暖与保护。
秋季养生「五养」,养出好状态
●养心神
秋风一起,树叶一落,有些人容易感觉心里空落落的,情绪不高涨。这时候,保持好心情特别重要!多和亲人朋友聊聊天、散散步,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,比如听听音乐、侍弄花草。心情舒畅了,整个人的状态都会不同。
●养起居
跟着太阳的节奏走,早睡早起,别熬夜。穿衣要讲究“洋葱式”,方便根据温度增减。适当的“秋冻”,能激发身体的适应力,但千万别冻过头,以手脚温暖、不觉寒冷为度。
●养肠胃
秋天吃饭,滋润是重点!多吃新鲜的时令蔬果,莲藕润肺、萝卜通气、梨子清甜多汁。少吃油腻、油炸、重口味的食物,给肠胃减减负。饮食温和好消化,脾胃舒服是基础。
●养筋骨
秋高气爽,正是活动的好时候!选些温和舒缓的运动,比如公园里悠闲散步、打打太极、练练八段锦。运动别太猛,出点毛毛汗就挺好。运动完喝点温水,千万别贪凉灌冰水。
●养呼吸
教您一个简单又实用的“呬(sī)呬字功”——舒服坐好,背部挺直,慢慢吐气,同时轻轻发出“sī”的声音,想象把体内的浊气慢慢吐出。吐气时,可以双手轻扶膝盖,背部微微前弯。气吐尽后,自然吸气,身体缓缓回直。重复几次。最后,上下牙齿轻轻叩击几十下,口中津液满满时缓缓咽下。常练习,感觉呼吸会更顺畅、更深入。
秋季养生是一个系统的调理过程,除了要根据季节变化「三防」「五养」,日常还应做好健康监测,提前发现隐藏“风险”,从而有的放矢,科学管控,系统调理,让您状态满满度深秋!
发布于:湖北省恒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